|
|
|
您当前的位置:本地通首页 > 基本概况 > 汾阳气候

汾阳气候

关键词:气候    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
  • 相关机构: 汾阳在线
  • 电 话:
  • 网 址:http://www.fenyang.ccoo.cn
  • 感谢 fenyangccoo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
  • 点击率:2243

   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

    汾阳地处黄土高原,属渴热带大陆性气候。冬夏风向更替明星,冬季寒冷干燥,夏季炎热多雨,春秋短暂凉爽。
    春季 (>1 ℃ ) 历年平均 68 天( 1956---1990 年 , 不同)始期为 3 月 13 日 , 终期冷气流袭击 , 年均急剧降漫 5—7 次。大风天气较多,蒸发旺盛,降水稀少,旱象严重。
    夏季( >22 ℃ )历年平均 90 天,始期为 5 月 20 日,终期为 8 月 17 日,季内暖热,气漫较高,日照时间长,辐射强℃大,降水集中,间有暴雨,雷阵雨和降雹天气。
   秋季( >10 ℃)始期为 8 月 18 日,终期为 10 月 12 日,历年平均 56 天。和季雨量骤减,去量少,晴天居多,能见度好,降漫迅速,日照时间缩短,辐射强℃减弱,气候凉爽。
   冬季( <10 ℃)始期为 10 月 13 日,终期为 3 月 12 日,历年平均 151 天。冬季寒冷干燥,日照充足,降雨稀少,朔风多历,间有寒潮。
   汾阳市境地处断陷盆地边缘,地形起伏较大,故气候的垂直分布较为明显。气漫的分布较为明显。气候的分布从东南问西北随地势增高而逐渐降低,西极相差 4~5 ℃,降水的分布则由东责向西北递增,两端相差 220 毫升左右。西北境地的无霜期短于东南境,两极相差 40 天以上,全境大致分为三个气候区。
    洪积冲积平厚区,年平均气温 9.7 ℃,降水 46.72 毫米,天霜期 170 天—180 天。
    台塬丘陵区 , 年平均气温比平原区低 1—2 ℃,热量也仅次于平原区,年平均降水量 520 毫米,水土流失严重,多出现干旱和轻干旱状态。无霜期比平原地区短。
    山高中山区,年平均气温比平原区低 4-5 ℃,天霜仅 130 天左右。乃宝山一代平均气漫仅 4.9 ℃,降水量 672.1 毫米,无霜期仅有 90 天左右。

日照 辐射
    全市日照比较充足,全年平均日照时数为 2601.3 小时( 1956 —1990 年,下同),日照百分率 59% 。 1956 年以来,日照时数最多的 1965 年达 2974.1 小时,最少的 1964 年为 2207.0 小时,日照总辐射量 130—134 千卡 / 平方厘米。光合有效辐射(生理福射) 66.7 千卡 / 平方厘米。
    年内 3 —5 月晴多阴少,日照时数 701.8 小时,日照百分率 58.3% ,平均日照 7.6 小时。辐射量 41—42 千卡 / 平方厘米,占全年总辐射量的 31.4% ; 6 — 8 月,昼长夜短,日照时数可≥ 26.0 小时,日均 7.9 小时,日照百分率 56% 。辐射量 42—44 千卡 / 平方厘米,占全年总辐射量的 32.3% ; 9 — 11 月,天高气爽,日照时数 612.9 小时,日均 6.7 小时,日照百分率 60.3% 。辐射量 26—28 千卡 / 平方厘米,占全年总辐射量的 20.5% ; 12 — 2 月,天气寒冷,日照时间短,日照时数 560.5 小时,日均 6.1 小时,日照百分率 62.8% 。辐射量 20—21 千卡 / 平方厘米,占全年总辐射量的 15.5% 。
气温
    境内年平均气温因受地形影响,差异较大,一般海拔每增高 100 米,年平均气温降低 0.5—0.6 ℃。平原地区年平均气温 9.7 ℃,丘陵地区 8.5 ℃左右,山区 6 ℃,头道川河以北的高中山区仅 4.9 ℃。气温年内变化也比较大, 1 月份气温最低,多年平均为 -6.5 , 7 月份最高,多年平均为 23.8 ℃。
    一年中春、秋季气漫变化较大,夏、冬季较为稳定。春季温度上升快, 3 —4 月份气温平均升高 7.7 ℃,但有时寒潮入侵,气温又急剧下降,出现所谓“倒春寒”。秋季降漫也较迅速, 10 —11 月,气温平均降低 7.8 ℃, 11 月 20 日前后气温降到 0 ℃左右。夏季 6 —7 月,平均升高气温仅 1.6 ℃,冬季 12 月到次年 1 月,平均降温日较差 5 月份最大达 16.3 ℃, 8 月份最小,仅 11.5 ℃。一日之内,昼夜出现在 1974 年 6 月 16 日,达 39.9 ℃,极端最低气温出现在 1966 年 2 月 22 日和 1971 年 1 月 30 日,为 -27.4 ℃。 |
    境内平原地区日均气温稳定通过 0 ℃的初日为 3 月 5 日,终日为 11 月 20 日,≥ 0 ℃积温 4014.9 ℃,积温日数为 262 天。日均气温稳定通过 10 ℃的初日为 4 月 15 日,终日为 10 月 12 日,≥ 10 ℃的积温 3511.5 ℃,积温日数 181 天。山区、丘陵区的积温,随着海拔高℃的增加而递减,海拔每增高 100 米,≥ 0 ℃的积温就减少 130—150 ℃。丘陵区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 0 ℃的初日为 3 月 10 日,终日为 11 月 15 日,≥ 10 ℃的积温 2835 ℃。山区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 10 ℃的初日为 4 月 20 日,终日为 10 月 7 日,≥ 10 ℃积温 2835 ℃。山区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 0 ℃的初日为 3 月 15 日,终日为 11 月 10 日,≥积温为 2753 ℃。气温稳定通过 10 ℃的初日为 4 月 25 日,终日为 10 月 2 日,≥ 10 ℃的积温 2270 ℃。 |
    春季日均气温连续 5 天的平均值≥ 0 ℃时,积雪融化,土地解冻。日均气温连续 5 天的平均值≥ 3 ℃时,冬小麦开始返青。日均气温边续 5 天的平均值≥ 10 ℃时,喜温作物适宜播种。日均气温边续 5 天的平均值≥ 15 ℃,喜温作物积极生长。
   秋季日均气温边续 5 天的平均值小于等于 10 ℃时,喜温作物停止生长。日均气温连续 5 天的平均值小于等于 10 ℃时,土壤开始冻结,冬小麦停止生长。
   全市历年平均地温为 12.6 充,平均最高地温 30. ℃,平均最低地温 1. ℃。最冷的 1 月,地面平均温度 -6.2 ℃,最热的 7 月,地南平均温℃ 28.7 ℃ . 极端最高地温为 1962 年 6 月 22 日达 68 ℃ , 极端最低地温 1971 年 2 月 8 日为 -33.2 ℃ . 平原地区土壤冻结时间较短 , 冻土层较薄 , 冻结期约 5 个月 , 一般始于 11 月上旬 , 终于 3 月中旬 , 最大冻土深度年平均为 63.4 厘米 , 冻土深度最大的 1976 年为 82 厘米 , 冻土深度最小的 1964 年 39 厘米。最大冻土的日期多出现在 2 月份。最大冻土日数平均为 6.2 天, 1976 年达 16 天, 1959 年、 1960 年、 1965 年最大冻土日数仅 2 天。西北境中山、高中山地区的土壤冻结期,初日早,终日迟,比平原地区约长 1 个月,一般始于 10 月中旬,止于次年的 4 月中旬、下旬,年平均冻土深度在 1 米以上。
降水 蒸发
    市境内冬季及春初降雨,春末及夏、秋季降雨,因受地形高低差异影响不等,降雪初、终日时限不一。平原区一般为 11 月下旬开始至次年 3 月下旬止,长达 4 个月,西北境中山、高中山区降雪期长达 6 个月之久。全县年平均降雪日 10.3 天,积雪日数 18.6 天。 1960 、 1964 年降雪日最多达 19 天。历年最早的降雪初日是 1960 年 10 月 25 日,最晚的降雪的初日是 1966 年 1 月 24 日,最早的降雪终日是 1977 年 2 月 7 日,最晚的降雪终日是 1964 年 4 月 27 日。最大积雪厚℃为 17 厘米。 |
    全市年平均降水 467 .2 毫米。年际降水变化较大,各月的分配极不平衡,一般 12 月、 1 月降水量最少,仅占年降水量的 3% , 7 月、 8 月降水最多,占到年降水的 59% 。 1956 年以后的 35 年中,有 8 个年份的 1 月, 5 个年份的 2 月, 15 个年份的 12 月,降水量均为零。 1988 年 7 月,降水量则达 357.6 毫米,同年 8 月 6 日,日降水 194.7 毫米,为历史罕见。
    年降水日数,平均 77.8 天,春季一般 16.4 天,夏季 34.8 天,秋季 19.5 天,冬季 7.1 天。境内暴雨多出现在 7 — 8 月份,山区及丘陵区多于平川区。 35 年中( 1956 — 1900 ),共出现日降水量≥ 50 毫米的暴雨日数 17 天,出现日降水量≥ 100 毫米的大暴雨 3 天。
    受高差影响,境内降水量分布不均,台塬、丘陵、山区的降水量多于平原区。全市降水分布大致以三泉、栗家庄、田褚至龙湾一线为 500 毫米等降水线,其东南小于 500 毫米,西北大于 500 毫米。
    境内年平均相对湿度为 61% ,夏秋季节盛行暖湿的东南风,阴雨天气多,相对湿度大。冬春季节,受干冷大陆气团控制,阴雨天气少,相对湿度小。相对湿度的日变化最大值在日出之前,最小值在 15 时左右。
    境内蒸发量受温度、风力、湿度`、气压、植被等因素影响,年平均蒸发量为 1793.6 毫米,大于年降水量 3~4 倍,因而气候干燥。年平均蒸发量的年内极大值出现在 5 月份,月蒸发量为 290.3 毫米, 1 月份蒸发量最小,仅 52.5 毫米。
 风霜
    全市全年为双主导风向。冬春季,西北风为列,夏秋季以东南风为主。市境冬半年,被强大而隐定的蒙古冷高压势力控制,冷空气频繁南下,形成偏北风,有时又因县境处于继续南下的华北高压的后部,而形成偏南风。夏半年,由于太平洋副热带向西北伸发而形成陆热低压,东南季风横扫全县。
    市境年平均风速 2.3 米每秒, 8 级以上大风日数 18.6 天, 4 月份风力最大达 3.1 米 / 秒, 8 月份风力最小为 1.4 米 / 秒。一年之内,春季 8 级以上大风日数占全年日数的 47% 。每年 11 月上旬到次 4 月,每隔几天就有寒潮自西北方向入侵,风力达 5~8 级,持续时间 3 —— 5 天, 24 小时之内急据降温 10 ℃以上。一日之内,夜间风速小,日出后逐渐加大, 13 —— 15 时最大,后逐渐减弱。
    一般在 9 月下旬至 10 月上旬可见,历年平均出现初霜日为 10 月 6 日,最早的初霜日为 1974 年 9 月 15 日,最晚为 1975 年 10 月 28 日,最早与早晚相较差 44 天。西北部及北部山区,初霜较早,多在 9 月中、下旬出现,丘陵区的初霜日介于平原与山区之间。
    一般在 4 月中、下旬霜期基本结束,年平均无霜冻期的终日为 4 月 10 日,最早为 1962 年 3 月 8 日,最晚是 1980 年 5 月 18 日,最早与最晚年间相较差 42 天。山区终霜日一般出现在 5 月上旬,丘陵区旱于山区。
    全市年平均无霜期 179 天, 1956 年以后近 35 年的气象统计资料表明,无霜期最长的年份为 1962 年,达 220 天,最短的年份为 1980 年,为 127 天。山区的无霜期历年平均在 130 天左右,丘陵区无霜期介于平川与山区之间。
物候
    历年 3 月 13 —25 日为初春,平均气温 3—6 度,最早始日是 1958 年 2 月 21 日,最迟始日是 1972 年 3 月 31 日,相差 38 天。惊蛰、春风过,表土解冻,河流无冰,大雁北飞,枯草复苏,榆、柳、杨、桃杏新芽萌发,冬小麦返青。 3 月 26 日至 4 月 20 日为仲春,平均气温 6—13 度,最早始日 1996 年 3 月 11 日,最迟始日 1957 年 4 月 14 日,相差 34 天。清明过谷雨至,大地披绿,桃、杏、梨、核桃、榆、杨、柳始放花,冬小麦拔节。 4 月 21 日至 5 月 19 日为季春,平均气温 13 .1—14 度,最早始日 1974 年 4 月 3 日,最迟始日 1959 年 5 月 11 日,相差 38 天。立夏过,小满至,听初雷,有霜冻,百花开,杨柳飘絮,燕筑巢,布谷叫,蛙始鸣,小麦开花,棉苗出土,油菜花始谢。
    5 月 20 日至 6 月 21 日为初夏,平均气温 19 .1 —23 度,最早始日 1960 年 5 月 2 日,最迟始日 1956 年 6 月 25 日,相差 34 天。芒种过,夏至到,见冰雹,麦类、油菜成熟,枣枝始花。 6 月 22 日 8 月 8 日为仲夏,平均气温 23.1—24 度,最早始日 1975 年 6 月 1 日,最迟始日 1956 年 7 月 1 日,相差 30 天。二暑过,立秋到,晨见露,昼酷热,多暴雨,棉花现蕾,玉米开花吐丝,谷子抽穗,蚱蝉始鸣,布谷鸟终鸣。 8 月 9—17 日为季夏,平均气温 24.1—22 度,最早始日为 1967 年 7 月 18 日,最迟始日为 1966 年 8 月 26 日,相差 39 天。立秋过,处暑至,中午热,早晚有凉意,高梁开花,春玉米乳熟,苹果、梨、枣熟,蟋蟀始鸣。
    8 月 18 日至 9 月 13 日为初秋,平均气温 21.9—17 度,最早始日 1965 年 8 月 4 日,最迟始日 1958 年 9 月 2 日,相差 29 天。白露至,天气凉,木槿树落花,杜梨成熟,棉铃开裂,高梁红,玉米熟,谷穗黄,蚱蝉终鸣。 9 月 14 日—— 27 日为仲秋,平均气温 16.9—14% ,最早始日 1972 年 8 月 28 日,最迟始日 1958 年 9 月 30 日,相差 34 天。秋风至,昼夜平,雷雨终,燕南迁,高梁熟,棉花吐絮。 9 月 27 日至 10 月 12 日为季秋,平均气温 13.9—11 度 , 最早始日 1970 年 9 月 11 日 , 最迟始日 1961 年 10 月 10 日 , 相差 29 天。霜降到,黄风起,阴沟见冰,雨量大减,百草变黄,杨柳落叶,蟋蟀终鸣,冬小麦出苗。
    10 月 13 日至 11 月 6 日为初冬,平均气温 10.9—5 度,最早始日 1962 年 9 月 25 日,最迟始日 1974 年 10 月 30 日,相差 36 天。立冬至,地不开,晨见冰,万物枯,大雁南飞,冬小麦分蘖。 11 月 7 日至次年 3 月 12 日为降冬,平均气温 0 度以下,最早始日 1962 年 11 月 3 日,最迟始日 1964 年 11 月 23 日,相差 20 天,夜长昼短,大地土冻,万物凋零,冬小麦停止生长。


 

赞助商提供的广告
纠错信息:(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)
电话:010-61744288 传真:010-61744588 邮箱:union#ccoo.cn
地址:北京昌平区北七家宏福11号院创意空间305-308 邮编:
Copyright © 2004-2024 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  技术支持:城市联盟
不良信息举报中心
""
='{"id":"10"}'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