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|
|
您当前的位置:本地通首页 > 本地历史 > 汾阳历史文化综述

汾阳历史文化综述

关键词:历史    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
  • 相关机构: 汾阳在线
  • 电 话:
  • 网 址:http://
  • 感谢 hx0504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
  • 点击率:3554

   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

汾阳古为三晋大邑,春秋晋景公七年(前594)已置瓜衍县,迄今已2600余年。1996年撤县设市,境域1179平方公里,现辖12个乡镇两个街道办10个居委会289个行政村,总人口40万余。

早在原始社会的新石器时期,汾阳已有人类集中居住。《左传·宣十五年》载:"晋候(景公)赏桓子狄臣千室,亦赏士伯瓜衍之县"。据春秋时晋国古地图显示,瓜衍县境大约在汾水之西,北至平陵(今文水),东至邬(今介休)、祁(今祁县),南至杨氏(今洪洞)、平阳(今临汾),向西为河水(黄河)、中部横贯汾阳、孝义及文峪河流域大片平衍地区。县城先后置于今汾阳市阳城乡的小虢城村和三泉镇的聂生村、巩村一带。据考,《左传》中记载的士伯即士贞子。汾人世称巩村古城遗址为"贞子城",便是当时瓜衍县城存在的得力依据。

    秦汉年间,汾阳的前身为兹氏县,三国魏黄初二年(221),县城从巩村移置今汾阳市区,改称西河郡。西晋咸阳三年(277),陈王司马斌改封西河王驻此,郡改为国,县易名隰城。北魏太延中(435---440)改为什星军。太和八年(484)复名隰城,邑置西河郡。孝昌二年(526)置汾州,领西河郡。唐武德元年(618)郡改称浩州,三年后复置汾州。天宝元年(742)改汾州为西河郡。乾元元年(758)复名汾州。唐肃宗上元元年(766)县名改称西河,汾州治仍在县城。历五代,宋、元未变。期间,宋置汾阳军于县。明洪武元年(1368),省西河县,改为汾州,兼领平遥、介休、孝义三县。万历二十三年(1595)升州为府,依郭设汾阳县,另置冀南道、府道治均设县城,此后一直延袭至清末。

    汾阳称县始于明万历设府之后,但称县之别名则远自春秋时期。《国语》中记载"夷吾封中大夫里克以汾阳之田"。夷吾即后来的晋惠公。其父献公逝后诸子争权,夷吾希望当时的中大夫里帮他取得王位,便写信称"诚得立,封子汾阳田百万"。但夷吾夺得王帝后为绝隐患反而加害里克,其妻为免遭灭门之祸,携俩幼子逃至今汾阳大小相二村,改为相里姓隐居,此即汾阳得名之始。

    民国元年(1912)废府、道治而存县。1949年设汾阳专区,行署驻县城。1951年撤专区,汾阳隶属晋中。1971年划归吕梁专区,撤区建市后仍归吕梁市。

    汾阳自古物华天宝,人杰地灵。新石器时期的仰韶文化,在三泉镇、峪道河、杏花村等遗址处均留下了文明的佐证。春秋时,瓜衍县范宣子订《刑书》于鼎,即法学史上著名的"刑鼎";秦汉间,出现了中国最古老的货币之一--兹氏币;三国魏时,曹操分匈奴左部万余落于兹氏,多民族文化在这里融合;唐代,郭子仪功高盖世,再造唐室,封汾阳郡王。汾阳大地人文荟萃,汾人宋令文与其子之问之悌同为进士,诗书画各占一绝而闻名天下。尤以宋之问为律诗开创定格,誉载诗坛;宋代状元王嗣宗,官至枢密副使、检校太尉;又出武将狄青,以战功由士兵擢至枢密使,位极人臣。元代汾人张益状元及第,荣登青史。明代成化年间,汾阳诞生了世界级算学大师王文素,其宏篇巨著《新集通证古今算学宝鉴》,代表了当时我国乃至世界数学研究领域的最高水平。

    明代初,明藩"庆成""永和"二郡王开府于汾州,州城迅速崛起为四关拱卫的北方历史名城。明万历间升府后至清末的三百多年间,汾州府下辖一州七县(九县),汾阳大地上出现了府、州、县三座煌煌文庙并立的文化奇观,出现了石盘山玄天上帝庙古建群落。唐代灵岩寺、南门关帝庙、宋代峪道河神头贺鲁庙、金代太符观等千百座佛道教古迹,全部进入了鼎盛时期;以"马刨神泉""汾水行宫""雨渍仙碑""文湖漁唱""彪岭樵歌""鹤鸣古洞""烟笼贤阁""卜山书院"等古汾州八景美轮美奂,大放异彩;春秋时曾设教于西河的卜子夏再度得到了崇祀,子夏文化促进了文教事业发展,产生了明代榜眼孔天胤,翰林院诗读朱之俊,清代翰林院大学士曹慕堂、封疆大吏宋基沅、韩克钧等杰出人物为首的八十多名进士。

    汾阳自古经济发达,物产丰富,北齐间已产生了"汾清"酒。唐代间,李白、杜甫先后探访杏花村,杜牧的《清明》诗千古留传,辉映着巴拿马万国博览会特别金奖,汾酒盛名从此宇内交驰。汾州核桃经千年优化繁育,形成著名品牌。二十世纪七十年代,迎来了全国核桃生产经验交流现场会的隆重召开,汾阳成为了著名的汾州核桃之乡;明代中期,汾阳已是秦晋通商的旱码头,汾商队伍浩浩荡荡,成为晋商中的一支颈旅。清乾隆间,汾商王庭荣在张家口首开中国第一家具有金融性质的账局,从此晋商票号受其启发而兴。以牛允宽、殷尚质、马汝潮等为首的汾商,将商业的足迹从中俄等边境延及欧亚大陆,带动了数千汾商出京走外。

    近代汾阳很早与国际文明接轨,1916年,原汾州府中学堂改为河汾中学,几乎同时产生了铭义中学和汾阳医院、高级护理学校、神道学院。此后,从具有文化象征意义的中华第一高塔文峰塔下,走出了我国油画先驱卫天霖教授,走出了冀贡泉、冀朝铸、冀朝鼎父子三杰,走出了汾阳籍中国工程院院士赵国藩教授。百年来,从河汾、铭义、汾中三座学府中还走出了王展、史景班、马子安、袁德良、许志奋等十几位将军,以及侯外庐、冯家升、王浚等数以千计的博导、教授、科学专家和博、硕士精英。

    上世纪中下叶,马烽、西戎、孙谦等现代作家把汾阳作为重要的创作基地,在这里拍摄了电影《扑不灭的火焰》、《我们村里的年轻人》、《泪痕》等;九十年代,中国第六代电影导演的领军人物贾樟柯,在家乡拍摄了《小武》、《站台》等影视作品;近年来,中央电视台电视剧作组又在这里拍摄了《吕梁英雄传》、《杏花魂》等传世之作

赞助商提供的广告
纠错信息:(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)
电话:010-61744288 传真:010-61744588 邮箱:union#ccoo.cn
地址:北京昌平区北七家宏福11号院创意空间305-308 邮编:
Copyright © 2004-2024 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  技术支持:城市联盟
不良信息举报中心
='{"id":"10"}'>